山大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共同课
首页 - 活动专题 - 共同课

共同课——魏文斌教授《丝绸之路与河西走廊的石窟寺艺术》

 日期:2024-09-22

魏文斌,兰州大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研究所所长,考古与文化遗产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任中国考古学会理事、中国敦吐学会理事等,甘肃省领军人才。主要从事石窟寺考古与文化遗产研究。著(编)有《麦积山石窟初期洞窟调查与研究》《西游记壁画与唐僧取经图像》《麦积山石窟环境与保护调查报告书》《甘肃省文物志》《中国文物地图集甘肃分册》《丝绸之路石窟艺术丛书 武山水帘洞 木梯寺》等十余部著作,在《考古》《世界宗教研究》《考古与文物》《敦煌研究》等发表论文近百篇。成果多次获甘肃、宁夏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2c340c442a7983898464ad0ea393de3.jpg

翻开甘肃厚重的文化史册,蔚为壮观,最为奇特的当属遍布陇原大地的石窟寺艺术。这个从东到西延绵1600多公里的省份不仅创造了丝路传奇,更是佛教东传的必经之路,在丝绸之路的商队中来自西域和天竺的僧人,带着敬畏与信仰在险峻的山壁上开山凿窟,在茫茫戈壁、漫漫黄沙崎岖险峻的道路上,留下了佛教信仰传播的轨迹。

一、丝绸之路与石窟艺术的传播

丝绸之路是古代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在这条古老的商路上,不仅商品和货物得以流通,更重要的是,各种文化和宗教也在这里交汇、碰撞和融合。石窟艺术作为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随着丝绸之路的传播而逐渐在中国生根发芽,并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石窟艺术风格。

石窟寺起源于3世纪的古印度,阿育王时期开始凿山开窟,佛教创立后,佛教徒借用这种适应印度当地炎热气候的寺院形式,而后逐渐流行,最有名的是阿旃陀石窟;随着佛教影响力的不断扩大,石窟寺及其建筑、雕塑艺术通过古丝绸之路源源不断的传播到中国,3世纪时,龟兹国已成为葱岭以东的佛教中心,以库车、拜城为中心的古龟兹地区是新疆石窟寺最集中的区域,现存克孜尔石窟是其代表;魏晋南北朝时,我国佛教繁荣,开凿石窟风气盛行,4世纪末期,河西地区已有石窟出现,它们见证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也展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艺术才能。

二、河西走廊上的石窟寺艺术

甘肃西端的河西地区,东起乌鞘岭,西至星星峡,南侧是祁连山和阿尔金山(南山),北侧是龙首山、合黎山和马鬃山(北山),两大山脉之间形成了西北至东南走向长约1200公里的狭长平地,因地处黄河以西,形似走廊,故称“河西走廊”,为古丝绸之路交通要道,置有酒泉(肃州)、敦煌(沙洲)、张掖(甘州)、武威(凉州)四郡。由于丝绸之路的开通,河西走廊地接西域,成为中国古代较早接触佛教和产生佛教艺术的地区之一,因此,河西走廊不仅是一条交通要道,更是中西文化交融与传播的重要通道。在这条横亘东西的狭长通道上,从祁连雪山到大漠戈壁,从黄河峡谷到黄土沟壑,穿过草原和戈壁,在陇原大地各处雕凿出了不朽传奇,中国四大石窟独占其二。

在今甘肃省境内保存着大量古代佛教石窟寺遗址群,石窟寺(含摩崖造像)219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处,横跨魏晋南北朝直至隋唐南北宋,完整再现了近千年无断层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佛教艺术西进东渐的发展演变历程,更是丝绸之路文化的重要载体。上世纪武威、酒泉、敦煌等地曾陆续出土14座北凉石塔,反映了十六国时期高超的造像水平,同时印证了《魏书·释老志》记载北凉盛事佛教的状况,佛教石窟寺及其造像也开始遍布于河西各地。宿白先生就曾指出河西地区早期石窟寺的“凉州模式”,以及北魏佛教与北凉佛教之间的渊源关系。甘肃现存石窟群具有开凿时间较早、延续时间较长、规模较大等特点,闻名中外的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石窟、永靖炳灵寺石窟已经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敦煌石窟:敦煌石窟是古代敦煌地区之内现存石窟的总称,主要石窟群有莫高窟、西千佛洞、榆林窟、东千佛洞、五个庙等。莫高窟俗称千佛洞,是中国最大的石窟群之一,位于敦煌市区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峭壁上,分为南北两区。南区主要是佛教徒传播佛教理义和礼拜的场所,北区主要是僧众生活、居住、禅修、瘗埋的区域。莫高窟的营建历经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回鹘、西夏、元代,现存编号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按石窟建筑和功能作用分为中心柱窟、殿堂窟、覆斗顶型窟、大像窟、涅槃窟、禅窟、僧房窟、影窟和瘗窟等形制,还有一些佛塔。石窟内壁画富丽多彩,各朝代壁画表现出不同的绘画风格,反映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展现了千余年河西地区民俗风貌和历史的变迁,是中国古代美术史的光辉篇章,为中国古代史研究提供珍贵的形象史料。

武威天梯山石窟:天梯山石窟位于武威城南40多公里处的中路乡灯山村,始建于北凉沮渠蒙逊时期,后北魏至清历代都有兴建重修,距今约有1600年历史,可能为历史上记载的“凉州石窟”,是我国开凿最早的石窟之一,也是我国早期石窟艺术的代表,在我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现存有编号洞窟19个,洞窟形制主要有中心柱窟和覆斗顶殿堂窟,窟内壁画使用的凹凸晕染法与深目高鼻的菩萨形象,体现了印度和西域的艺术风格,又融合中原的艺术形式,在此形成“凉州模式”,对中国北方各地石窟寺的营建曾产生重大影响。

肃南马蹄寺石窟群:马蹄寺石窟群位于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境内,因传说中的天马在此饮水落有马蹄印而得名。马蹄寺由北寺(普光寺)、南寺(胜果寺)、千佛洞、金塔寺、上观音洞、中观音洞、下观音洞等7部分组成,各石窟群散布在祁连山中,最早可能开凿于北凉,之后北魏至清历代均有修建。其中千佛洞属于汉传佛教,马蹄寺属于藏传佛教,汉藏文化在这片被誉为“塞上江南”的土地上和谐共生。

永靖炳灵寺石窟:炳灵寺石窟位于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西南约40公里处的积石山大寺沟西侧的崖壁上,始建于西秦建弘元年,历经北魏、北周、隋、唐、元、明各代修缮,分布于上寺、洞沟、下寺三处,以下寺最为壮观。在魏晋时称唐述窟,唐代称灵岩寺,宋代始称炳灵寺,“炳灵”为藏语“仙巴炳灵”简称,即“十万弥勒佛洲”之意。窟龛依山势而开,现存大小窟龛216个,各类造像800余尊,藏、汉两种风格的壁画约1000平方米。炳灵寺第169窟第6龛外侧所存西秦建弘元年的墨书题记,是目前国内发现的最早的石窟造像纪年题记。炳灵寺石窟在承袭前代民间艺术的基础上,吸收和融合外来佛教艺术,以崭新的姿态、简洁的手法,创造了生动的雕塑形象和绘画艺术,是研究石窟艺术融合与发展的重要资料。

三、河西走廊石窟寺艺术的特色与价值

河西地区做为古代中国开拓西域的重要基地,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在这里交融,丝绸之路上的各民族文化与文明在这里交融互鉴,尤其是古印度佛教文化也在这里生根发芽,形成了极具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河西文化。河西走廊石窟寺的造像和壁画不仅技艺精湛,而且风格多样,既有中原地区的传统艺术风格,也有西域地区的艺术元素。同时,还融合了汉族、藏族、蒙古族等多个民族的艺术风格,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河西石窟艺术风格。通过研究这些石窟寺的造像和壁画,不仅可以了解古代河西地区人民的宗教信仰、社会生活、文化习俗等方面的信息,它们还为中外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的见证和纽带。

魏教授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全景式的介绍、梳理了河西走廊石窟寺文化的发展脉络,不管对于中国石窟文化联合研究院的博士研究生的专题深入研究,还是硕士研究生的基础学习,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