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虹,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复旦大学历史地理中心主任、《历史地理研究》期刊副主编。任国家教材委员会历史学科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中国历史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上海市历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上海市地理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地名学会副会长和中国地理学会文化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哈佛大学worldmap委员会委员、《中国历代人物传纪数据库》学术委员, 2002-2003和2013-2014年为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湖南大学岳麓书院特聘教授。
主要从事历史文化地理和历史城市地理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4-19世纪西北地区社会风俗与环境效应”(2000)、“上海城市活动空间研究(1842-1937)”(2004)、“长城沿线天主教的传播及其区域生态环境变迁研究(1865-1952)”(2011)、“音乐与环境:陕甘宁青黄土高原声音景观研究”(202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历史时期西北地区民间信仰与自然环境关系研究”(1998),科技部基础资源调查重大项目“中国沙漠变迁历史地理研究”(2016)和中国科学院项目“历史时期新疆地区民族分布与文化交融模式”(2019)和中国科学院青藏专项“青藏高原历史地理研究”(2020)等多项科研项目。著有《文化区域的分异与整合——陕西历史文化地理研究》《历史时期中国沙漠地区环境演变与人地关系研究》(合著)、《匠人营国:中国历史上的古都》《古都与城市》,编著《复旦大学历史地理学科史》《万民所依:建筑与意象》《洞天福地》等,主编《中国顶尖学科·复旦大学历史地理学科》《上海市志·地理分志》《中国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等,在SCI、SSCI和CSSCI等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研究成果获第八届高校科研优秀成果奖三等奖、第十三届上海市哲社优秀论著奖论文二等奖和中国地质学会“2023年度地质科技重要进展奖”等奖项。
主要内容: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信息化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人类进入了数字时代。在这一新局面下,历史地理学研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对于不同来源、不同格式的历史地理数据如何信息化并一体化存储管理?新技术、新方法能否解决历史地理学需要处理的复杂时空间问题?在精细地空间分析基础上是否可以获取对历史时期人地关系的新认识?当前,以“经世致用”为其学科特色的历史地理学,不仅需要在解决全球变化、“一带一路”建设和边疆社会安全等国家重大问题中有所贡献,同时也希望借助数字时代带来的发展机遇在学科建设方面不断推进。因此,利用新技术、新方法推动历史时期人与自然关系,探讨信息化技术对历史地理学科发展的影响与促进,成为数字时代历史地理学的核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