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大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共同课
首页 - 活动专题 - 共同课

共同课——李清泉教授《关于摩崖造像的研究思维问题——以济南神通寺千佛崖初唐摩崖造像的研究为例》

 日期:2024-09-21

李清泉,历史学博士,山东大学考古学院、文化遗产研究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艺术史研究》辑刊主编,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曾任广州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艺术与人文学院院长、艺术学理论学科带头人,教育部第四届教学指导委员会艺术学理论委员会委员;2001-2011年间,先后任美国国家美术馆视觉艺术高等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芝加哥大学东亚研究中心访问学者、芝加哥大学东亚艺术研究中心访问学者、哈佛大学燕京学社访问学者、美国盖地研究院客座研究员。

f386a488881555259db9713484437dd.jpg

主要内容:

在中国佛教美术史上,摩崖造像是一种与石窟造像关系密切、却又有其鲜明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自北朝晚期渐趋流行,尤其是进入隋唐以后,日益呈现出压倒石窟的主流地位。中国国家文物局组织开展的全国石窟寺专项调查结果显示:到目前,全国共发现石窟、摩崖造像5986处。其中,石窟寺2155处,摩崖造像3831处。后者占据绝大多数。

然而,与此颇不相称的两个研究现状是:其一,由于摩崖造像无论在体量还是规模上通常都无法与较为大型的石窟寺造像相比,故,这类造像以往多被视为区域性或地方性的准石窟造像,学界对其重视的程度还远远不及石窟寺,相关的研究也明显处于薄弱、滞后的局面;其二,由于对摩崖造像的自身特色与性质问题目前似乎还缺乏深入的讨论与界定,以致围绕于这类造像的已有研究成果不免与石窟寺研究同质化,其有别于石窟寺造像的独特学术价值尚且还没有得到比较全面的揭示与彰显。

有鉴于此,本讲座以位于济南近郊的神通寺唐代摩崖造像群为例,首先探讨其作为摩崖造像的基本属性,进而分别对这处造像遗迹的形成过程、形成原因,及其所表现的内容与形式等问题做一考察。希望能为推进各地摩崖造像的研究,提供一点有益的参考。

报告者认为,神通寺千佛崖造像的最初开创与寺僧祈求往生的禅观实践密不可分;之所以在进入显庆之后的不数年间出现了一次有皇室贵族、地方长官和僧俗大众广泛介入的大规模营造活动,应与当时高宗皇帝正在筹划的乾封封禅活动有深层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