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大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研学活动
首页 - 活动专题 - 研学活动

2024级专项计划研究生研学活动心得分享

 日期:2024-09-23


浙江大学博士研究生 朱成帅

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上午好。

我是浙江大学的博士研究生朱成帅同学,非常荣幸能成为中国石窟文化联合研究生院的一员。今天,我站在这里,满怀感激与期待地回顾我们开学典礼的圆满落幕,以及为期三天的深入研学活动的顺利结束。

回想起初抵大同的那个夜晚,我们一行人夜晚11:30才到达机场,而特别令同学感动的是,尽管时间紧迫,组委会的专车却早已守候在机场,将每一位同学都安置好,让同学们有饱满的状态参加开学典礼和研学活动。这样的细致入微,只是筹备此次活动众多艰辛与努力的一个缩影。在此,我谨代表全体同学,向所有不辞辛劳、精心策划与组织此次研学活动的领导、老师们致以最诚挚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您们辛苦了!

我们的相聚,得益于总书记对石窟寺文物保护工作的高度重视与深远规划,正是这份高瞻远瞩,激发了教育部、文物局、大同市政府及十家单位的共同努力,携手搭建起这个汇聚智慧与力量的联合研究生院平台。

作为新一代的文物保护工作者,我们肩负着传承、保护、发展我国石窟文化的重任。我们要深刻领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深刻领悟中华民族的包容开放与中华文明的兼收并蓄,牢记职责使命,涵养家国情怀,赓续“莫高精神”,成为传承、弘扬中国石窟文化的栋梁之才。

在大同这片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地上,文化遗产的价值与认同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彰显。例如,在参观云岗石窟和华严寺的过程中,似乎每一个大同人都知道耿彦波市长,以及他为大同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贡献。所以,大同的成功转型,不仅是大同的骄傲,更是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一个生动例证。我们不仅要接过前辈们传递的火炬,更要在这基础上,以更加创新的思维和坚定的步伐,去探索、去实践,让中国文化遗产的发展在十年、二十年乃至三十年后,真正如我们最初设想的那样,屹立于世界之巅,引领全球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的新风尚。

文化遗产,作为衡量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标尺,其重要性日益凸显。我们这一代学子无疑是站在了考古与文化遗产事业快速发展的黄金时代。我们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与使命,在理工与人文的交汇点上,我们始终努力寻求平衡与融合,力求成为“文武双全”的学者。我们将以实际行动,为保护和传承我们的文化遗产做出贡献,为建设更加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奋斗。

最后,我想引用孙尧部长在开学典礼上寄语来结束我的发言:“希望我们所有同学都能在‘学’中‘研’,能深刻领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让我们以此为指引,共同开启我们研究生生涯的新篇章。谢谢大家!

浙江大学博士研究生 朱成帅


四川大学博士研究生 王悦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我是四川大学考古学专业2024级博士研究生王悦,非常荣幸成为中国石窟文化联合研究生院的新生,并作为四川大学的新生代表在此做总结发言。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四川大学在联合研究生院的新生,向各位领导、老师们为我们此次活动所做的精心安排、以及热情周到的工作人员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此次新生开学典礼暨研学活动从9月20日开始,到今天进行了四天。在这难忘的而短暂的几天里,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以沉静且深邃的姿态,将往昔悠悠岁月的传奇故事向我娓娓道来。

我被云岗石窟于绝壁之上“刀刻斧凿”的雄浑所震撼,为大同市博物馆的厚重所感慨。为华严寺精美绝伦的塑像所惊叹,为吉家庄田野考古实践基地的考古工作者深耕田野、诠释文明传承的使命与担当所感动。

此外,山东大学、兰州大学、四川大学的三位专家教授精彩的讲座,站在石窟寺学术研究的前沿,以最新的理论和方法,向我们展示了石窟寺深刻的文化内涵和重要的历史价值,为我们下一步的研究提供了思路、方法和范式。

来四川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之前,我在太原文博单位工作。2021年,作为工作人员之一的我有幸参与了天龙山“佛首回归”工作,这尊佛首在海外漂泊近百年,现在回归祖国,让我深刻感受到石窟寺保护的重要性、迫切性以及其重要的意义。再次踏入校园,作为一名学生,此次开学典礼暨研学活动,各级领导、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让我深刻认识到石窟寺保护和研究迎来了它的黄金时期。我备受鼓舞,同时我也在思考,如何践行责任与使命。

开学典礼暨研学活动进入尾声,心中充满了不舍和感激。感谢这次活动,让我不仅收获了知识,结交了更多对石窟寺充满兴趣的伙伴,更让我加深了对石窟寺未来发展的期许。我相信,通过在座的各位同学以及广大石窟寺工作者的不懈努力,石窟寺保护与研究将实现高质量发展。

最后,再次向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以及辛苦付出的工作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衷心祝愿各位领导和老师工作顺利、桃李芬芳,祝所有的同学们心之所向皆繁花似锦,所行之路皆熠熠生辉。

2四川大学博士研究生王悦 (1).JPG

四川大学博士研究生 王悦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 马艳辉

尊敬的老师和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兰州大学的博士生马艳辉,今天很荣幸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参加这次活动的心得体会。首先,很荣幸来参加此次中国石窟文化联合研究生院2024级新生开学典礼及研学活动。在第一天的开学典礼上,有来自联合研究生院的专家、学者和学生,这使我感受到对于石窟的研究日益成熟深入 。在仔细聆听了各位老师与领导的讲话后,他们无一不表达了对石窟文化的热爱与关切,强调了石窟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中的重要地位。这让我深刻感受到,石窟文化研究并不仅仅是对历史文物的挖掘和保护,它更是一项具有深远社会意义的工作,将古代恢弘的石窟艺术重现给现在的人。

此次研学活动中有三场学术讲座让我记忆犹新,也为我后面的研究有很大的启迪。

在第一场学术讲座中,李清泉教授带领我们探讨了《关于摩崖的研究思维问题》。第二场讲座,魏文斌教授给我们展示了《丝绸之路与河西走廊的石窟与艺术》。第三场讲座董华锋教授为我们讲述了《川渝石窟的营造程序》,这一系列讲座让我印象深刻,让我对佛教造像、丝绸之路石窟艺术、甘肃段与大同文化之间的联系及川渝石窟的营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让我对石窟研究背后的社会、文化和宗教背景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也对我对石窟寺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

参观云冈石窟是本次研学活动的重要环节之一。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无与伦比。云冈石窟的雕刻历史可以追溯到北魏时期,它不仅是佛教艺术的瑰宝,更是一部记录中国佛教传播与发展的活化石。

在云冈石窟的实地考察中,我深刻感受到这一文化遗产的艺术震撼力,对于研究生院安排的此次调研颇为感激。这些佛像不仅形象生动,风格多样,还反映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参观过程中,通过专业的讲解,对于云冈石窟的历史背景与文化意义、雕刻艺术特点、宗教与政治功能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我还注意到云冈石窟由于年代久远和自然风化等原因,许多雕像已出现不同程度的损毁。如何在现代条件下有效地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成为了当前面临的一大挑战。这也让我更加意识到,对于石窟艺术的研究除了在学术上的辩证与探讨,更应当为如何保护、传承及传播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提供解决思路。

大同博物馆也是此次活动的重要参观点之一,博物馆内珍藏了大量与大同历史相关的文物,涵盖了从北魏到明清的各个时期。通过参观这些文物,我进一步加深了对大同这座古城的历史文化积淀的理解。

博物馆内展出的各类文物,生动展现了大同作为古代北方重镇的历史风貌。尤其是与云冈石窟相关的展品,它们为我提供了石窟艺术背景下更为广阔的历史和文化视野。

在华严寺的参观过程中,通过导游的讲解,我了解到这些佛像不仅仅是宗教崇拜的对象,它们还反映了当时佛教信仰的发展以及佛教在中国社会中的传播情况。华严寺是华严宗的发源地之一,其建筑和佛像蕴含了华严宗深邃的宗教哲学。

在研学活动后,我深有感触:

第一点是加强自己的专业技能,熟悉各种研究方法,毕竟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第二点是要多去进行实地考察,因为通过实地考察能看到许多在书上所看不到的细节。

第三点是多学科交叉合作的重要性:石窟艺术研究不再局限于艺术史或考古学单一领域,而是需要多学科的合作与创新。

第四点石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实地考察让我对石窟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有了更多的思考。保护不仅仅是保存石刻的物理形态,更需要通过现代科技手段进行数字化保存、建立科学的保护方案。

通过此次研学活动,我意识到石窟艺术研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未来的研究不仅需要深入挖掘石窟的艺术价值,还应当探索其背后的社会、政治、宗教背景。我希望能够在未来的学习中,更多地参与到实地研究中,结合现代科技手段,探索石窟艺术的多样性与深层次价值。

最后,很感谢这次研学活动,让我学习到了很多,也感谢主办方在此次研学活动的悉心照料,谢谢!!另外,欢迎大家来兰州,来兰州大学进行交流。

ab3d7d2fefadd0bdacfbb5bc36f2771.jpg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 马艳辉


郑州大学硕士研究生 刘宁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

2024级中国石窟文化联合研究生院开学典礼及研学活动即将结束,代表全体同学在闭幕式上发言,我感到非常荣耀,因此我也非常激动。短短三天的开学典礼,我们共同体会到党和国家对中国石窟文化的重视,教育部领导和中国石窟文化联合研究生院对我们的殷切期望,这将是对我们未来学习的极大鞭策和鼓舞。因此,中国石窟文化联合研究生院的2024级177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将在未来的学习过程中用勤奋和努力学习,回报党和国家对我们的期望。我们将以学有所成、追求卓越为目标,以昂扬向上的时代风貌,既仰望星空,又不忘初心,以更加卓越的姿态努力学习,以优异的成绩服务于未来中国的石窟寺保护研究事业。

2020年5月,在云冈石窟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说,云冈石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特色和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这是人类文明的瑰宝,要坚持保护第一,在保护的基础上研究利用好。此次云冈石窟研学活动,我们真切体会到中国石窟文化的博大精深,它不仅代表着中国古代人民的非凡智慧,而且也是多民族融合交流的历史例证,更是世界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事中国石窟文化学习和研究是我们最明智的选择,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致力于中国石窟文化学习研究,为世界文明交流融合做出卓越贡献,将是我们的终生追求。

在这三天中我们也深刻感受到山西大学领导和师生对此次开学典礼的高度重视和辛勤付出,这让我们在欣赏大同的壮美之外,也体会到了伟大的师生之情、同学之爱。在此,我谨代表全体师生,向山西大学领导及老师们致以最诚挚的感谢。

同学们,蓝图已绘就,奋进正当时。让我们以更加坚定的信念、务实的行动,努力学习,为中国石窟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谢谢大家!

84b11b254bd285e30578ba348b69c0b.jpg

郑州大学硕士研究生 刘宁


山西大学硕士研究生 李轩婷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我是来自山西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李轩婷。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山西大学全体新生,向关心和支持联合研究生院发展的各级领导、耕耘和指引学生成长的各位老师,表达最诚挚的感谢和最崇高的敬意!作为云冈学的一名研究生,我无比荣幸能代表大家分享我的一些研学感悟。

于我们而言,研学不是旅游,不是走马观花似的不留“痕迹”,而是从“研”中感知文化,从“学”中自出见解,在“行”中开蒙、启发、拓展、锻炼。

走进云冈石窟,捶打我天然的沉默,切割我卑微与困惑,这里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色和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佛眼低垂,无悲无喜,看尽千年兴衰更替;石心静默,有光有影,彩绘岁月沧桑横流。走进大同市博物馆和华严寺,文物静静守望、宝塔巍然屹立,以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力量诉说三晋之地的故事,谱写魏都之城的华章。走进大同吉家庄田野考古实践教学基地,院校合作潜心发掘,师生合力钻研学术,将考古成果融入到云州区的建设中。走进学术报告,摩崖造像的研究思维、丝绸之路的石窟艺术、川渝石窟的营建程序,诸多名师大家倾囊相授,共创了一场知识盛宴。

乘时代之东风,应国家之所需,中国石窟文化联合研究生院由山西大学牵头组织,凝聚整合学术研究力量,增强促进学科交叉联动。使用红外热成像手段,通过同一区域内温度高差判断空鼓病害;使用3D打印技术,让石窟造像打破空间限制实现全国巡游;使用虚拟复原技术,让坍塌的残像和海外流失文物重现。考古学科日益发展,联合研究生院担负起存续文化基因、增进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使命和历史责任。

作为联合研究生院的学生,我们深知自己肩负的重任。我们要广阔的交流平台上,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云冈石窟指示精神,在记录和研究和基础上,将文化瑰宝以更加生动、多样的形式展示,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投身于石窟寺保护和文化挖掘的行业中来。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今天我们相聚在云冈,见证中国石窟文化联合研究生院的辉煌与希望;明天我们将在联合研究生院的沃土上,践行“大同”所蕴含的憧憬与意义,共同书写石窟寺文化的新篇章!

谢谢大家!

5山西大学硕士研究生李轩婷 (1).JPG

山西大学硕士研究生 李轩婷